一些人常常针对某系统描述成木桶效应,这是一个形象比喻。其含义是,系统中各个环节都对系统总的结果产生影响,就如同一个木桶,里面装上水,哪个木板短了,就不管别的木板有多长,水面只能停留在最短的那个木板上沿,只要有多余的水,就会在这个短板处流走,水位始终无法上升。
在音响系统中,不少人都在寻求系统中的短板,只要将短板提升,就能整体提升。
可事实上,这种短板思维常被打破。
时间退回到许多年前,较公认的说法是,音箱与功放的作用三七开,在听觉效果上,音箱的贡献大于功放。于是乎,在配置系统时,把资金主要投向音箱,以换得信价比的最大化。
可也有倒过来的。不太好的音箱不去理睬,反而选用品质较高的功放,其结果也能提高许多。
困惑来了,音箱与功放谁是短板,为什么在“长板”采取措施依然有效。音响系统中不存在木桶效应吗?
于是又有人提出系统中的耦合作用,无论哪一个环节采取措施,其作用都能耦合到其他环节,这样一来,就真的没有木桶效应了。
还有人试图用包容性解释系统中的相互作用。一个好的环节,对其他环节有一定的包容性。好的功放对差一点的音箱产生包容性;反之,好一点的音箱也能对差一点的功放产生包容性。
从现象上看,似乎都有些道理,可是深入研究内在原因就不容易了。
当然,符合木桶效应的例子也很多。例如,一个劣质的信号源用不管多好的扩声去还原,依然能得到难以忍受的结果,相反,用不太好的扩声,只要与音源的缺陷互补,反而会好一些。
到底怎样定论?